首頁 >> 甘露教言 > 正文
佛法實修之道(一) ——4月7日大威德金剛火供法會開示

使用閱讀模式


    今天想趁此良機,為大家稍微講解一下修心八頌。修心八頌是由朗日唐巴大師所著。噶當派種敦巴尊者的弟子是博多瓦博多瓦大師的弟子是霞惹瓦霞惹瓦的弟子就是格西朗日唐巴。格西朗日唐巴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做黑臉朗日唐巴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了能夠調伏眾生心續中的煩惱而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此等皆是為了能夠調伏眾生心續中的煩惱。因為有情的心續中有煩惱,所以心續不調柔,又因為心續不調柔,所以一直在輪迴當中流轉。因此,本師釋迦牟尼佛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而其整個教法當中的密意由印度的歷代班智達們作了許多注釋,主要就是為了提供給有情眾生修心的方法,但是有了方法之後,還是要靠自己真正地去實修。
 
同樣,宗大師將般若經密意的修持歸納為教授,而講說共下士道的法類。共下士道的法類最主要是針對初業有情,也就是剛開始修學佛法的有情,提供這些教法給共下士夫們,使其能夠有此修心的方法。其次,又講說了提供給中等士夫的共中士道,這也都是一些修心的實修方式。此外,又提供給上等補特伽羅,也可以說是上士夫們可以修持的上士夫道。這些都是修心、調心的方法。
 
我們是佛弟子,是佛陀的隨行者,既然如此,就應當實際地去實修、修學佛法。如果說,我們沒有辦法將這些佛法用於調心,用於調伏煩惱的話,那就表示我們沒有真正的入法,也同時表示我們並不知道真的修持方法。
 
透過對廣論的學習,我們就應當把它應用在實際的修持當中,用於調伏自心,用於斷除煩惱。所以,當我們經由修學後,我們的煩惱並沒有比以前更為微弱,我們的修持並沒有對煩惱產生真正的打擊,沒有使煩惱的勢力變小的話,那我們的這種修持就是沒有效益的,也說明我們的修持方法並不是非常恰當。正因如此,我們流轉在輪迴當中,受盡輪迴中的種種苦楚,這完全都是由於我們的心所造成的,並不是外在的因素所造成的。很無奈地說,我們的心都是被煩惱控制著,如今我們學習佛法就是爲了去調心、去盡除煩惱,而想要盡除煩惱,在調心上就要產生真正的效果。
 
歸依處三寶中,佛是宣講歸依的導師;道諦和滅諦是法寶,真正的正歸依就是法寶;僧寶是指歸依的助伴。佛陀是證道者,佛陀透過對於地道的種種證悟,而宣講出真正的道諦與滅諦,是透過修道證悟而後講說。真正的歸依是法寶,我們所真正歸依的就是法寶。僧寶是指當我們在修行的路程當中,為我們作助伴,給我們輔助的聖者就叫做僧寶,這是歸依的助伴。正歸依法寶這個部分,事實上一定要靠自己在教法上去修持,然後在心續中真正地生起滅諦,透過這樣子來調伏我們心中的煩惱,一定要靠這樣子,來調伏內心中的煩惱,而不是靠外在的任何其他方式。我們調伏了煩惱,才能夠解脫痛苦。因此,實際上能夠救度自己解脫痛苦的唯有自己,靠自己去調伏自己的內心。
 
我們所讀誦的佛所說的經典,或者是之後的大師們所著作的論典等等,我們認為這些就是法寶。其實只是面對這些經論時,我們認為是法寶,但那並非是究竟的法寶,那只是象徵法寶而已。當然,為了修心,我們還是必須去念誦和閱讀這些經論的內容,而了知這些經論的內容之後,還是要靠自己實際去修持。因此,有句話說,自己是自己的依怙,自己是自己的救度主,同時,自己也是自己的敵人,也是傷害自己的仇敵。所以,我們如何去救度自己,如何成為自己的救星,就是要依於對法寶的修持來調伏自己的心。
 
此處所講的修心,所指為何呢?其就是指修菩提心的教授。修菩提心的教授當中,有所謂的七支因果教授,以及自他相換教授,我們在此處所講的是自他相換的教授。
 
我們的內心總是很自然地隨煩惱而轉,所以我們一定要設法去調伏自己的心。事實上,我們為什麼會一直承受痛苦,就是因為煩惱。同時,我們自己隨著煩惱而轉,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不過,如今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了佛陀的正法,我們遇到了可以修持、可以解脫痛苦、可以斷除煩惱的方法,在這個教法當中,我們可以去瞭解到什麼是煩惱,也能瞭解到煩惱是怎麼樣危害我們。如果說,我們對這個層面都已經很瞭解了,可是偏偏還要去造作種種煩惱的行為,那就叫做明知故犯。那樣的話,就等於是自己睜著眼睛下惡道。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應該去看看我們內心中的我執以及我愛執。以我們自身來講,我們都是初業有情,我們很自然地都會認為“我”好象是不需要觀待其他的因素,就很自然的生起,“我”是單獨由我自己方面所成辦的,所生起的。我們會以為這個“我”是它自己很自然獨立地生起的,而不需要觀待其他的因緣。事實上,這是一種顛倒的執著,一種顛倒的認知。可是,我們往往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我執,而又產生了“我愛執”,透過我愛執以及有了執取我是獨立而不需依賴其他因緣的聚合而生起的這種我執,我們就會不斷地生起煩惱,不斷地造作貪嗔癡,對於己方我們就貪,對於他方我們就嗔,由於造作了很多很多的惡業,而在輪迴中不斷的流轉。事實上,使我們在輪迴當中受苦的這個敵人,並不在外面,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所以,我們今天要調伏敵人就是要朝內心去看,就是要調伏內心中這個敵人,調伏這個煩惱大敵,我們真正的敵人是煩惱,而不是別的,是這個煩惱讓我們受苦,讓我們無始以來無數次的在惡道中承受劇烈的痛苦。所以,面對這樣一個真正的敵人,我們身為一個在教法上的修行者,一定要了知所謂的調心就是調伏煩惱,我們要調的這個心,事實上指的就是煩惱。
 
所以,我們無論是在修持怎樣的教法內涵,都必須使修持能夠成為調心、調伏煩惱的方法。如果說我們的修持能夠達到這樣的效益,那就表示這樣的修持是好的。無論今天我們是在修歸依,或是在念誦無緣悲心讚密集瑪,或是持誦六字大明咒,或是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我們今天作任何一個法行,只要能夠成為調心調煩惱的方法,那這樣的修行就是好的。
 
面對我執與我愛執,要去看看這個在我們內心中呼風喚雨,很強勢地主宰一切的這個對象,這個我執、我愛執在我們的心中幾乎全盤操縱著我們,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我執和我愛執的手裡,他就如同一個國王一樣,而我們就如同國王座下聽命被使喚的僕人一般,國王無論怎樣命令,下什麼旨意,底下的僕人都一定要照辦。我執與我愛執這些煩惱在告訴我們“你必須這麼做,你必須那麼做”的時候,我們從來不認為是罪過,我們就如同僕人般隨其使喚,正因如此,使我們至今仍然在輪迴中流轉。我們怎樣才能超脫輪迴呢?就是要擺脫我執與我愛執,不要再受我執與我愛執的主宰,不要任其操縱。
 
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地觀察我愛執及我愛執的過失,同時也要觀察他愛執,將他愛執視為功德。將這種自私自利的我愛執視為過失,將利他的他愛執視為功德。如果我們能夠看重其他有情勝過看重自己,就能慢慢地調伏自己的心。有個偈頌講到,菩提心勝過如意寶,此處的菩提心就是指他愛執,他愛執勝過如意寶,佛陀依此而修,發起菩提心,最後成辦佛果位。這個偈頌說佛陀在無量世之前也跟我們一樣,只是一介凡夫,也是一個極為脆弱的凡夫。可是,佛陀慢慢地去學習到不在意自己而去珍愛其他有情,在心中發起了真實的菩提心,最後成辦圓滿佛果位。但我們往昔不曾如同佛陀所行,我們在菩提心這個部份沒跟上,所以,如今我們得隨著佛陀的腳步而行,因此我們向佛求歸依。當我們歸依佛之後,對於佛陀的教法就要真正的依教奉行。一定要照著佛陀所說而行,佛陀告訴我們的,為我們指出來的道路,我們一定要實際照著去做去實修。所謂的真正地去做,真正的實修,是要由心去做的,由心去修的,而不是只靠肢體的動作,也不是只靠口頭上的言語。如果沒有那顆心,而只是身體做做動作,只是口中念念有詞,那我們教一隻猴子學頂禮的話,它也可能辦得到。可是,在那隻猴子的內心中,並不具有真正的信心,所謂的清凈信、希求信、勝解信等等,這些信心都沒有,這隻猴子的頂禮,就只是像在玩遊戲一樣。所以,如果我們的修持也僅只是外在的身體動作及言語,而沒有真正在心中落實去做的話,那又怎能叫做真正的法上的修持呢?所以,如果我們沒用心,而只是口中念念有詞,念著六字大明咒,那樣的話,就如鸚鵡在念一樣,並不是真正的修持。如果我們的心不在這上面,那我們就是糊塗了,在明知的狀態下還背道而馳就是自己騙自己。如果某人只是一個小孩子,他的智力還沒達到那個程度,那就很難責怪他。可是,我們是智力已經達到這樣程度的人了,如果我們的修持還是如此的浮浮泛泛,沒有真正地按照佛陀所教導的去做的話,那我們就實在是不聰明,而是愚笨,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在已經明知應當要照佛陀所教導的方法如實地誠懇去修持的前提下,卻還偏偏不好好地如實依教奉行,不遵循佛陀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去修持的話,那樣子是不行的。如果我們依然如同往昔一般,任我執和我愛執來擺布我們,就是愚癡,就是自己實在是太笨了,是明知故犯。
 
我們是佛陀的隨行者,是佛教徒,而佛陀做了什麼?就是斷除對有情的傷害,並且利益有情,佛陀就是透過如此的六度萬行而成佛,佛陀教導了這樣一條正確的道路,那我們就要如實地依循佛陀所走過的腳步,至少要斷除對眾生的傷害,並去成辦眾生的利益,這些都是佛陀親口宣說過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真正的依教奉行,要能凈化及斷除煩惱等諸種過失。我們既然是佛教徒,就應當好好地學習佛陀的教言。以上即是修心八頌中“我於一切有情衆,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滿彼究竟利,恒常心懷珍愛情。”的簡要解說。
 
以上部分是一般性的簡要開示,日後有時間我們再依次繼續開示。我們像這樣聽知法者說法講法,聽法者聽法,但聽聞後卻不落實於修持,而光說我聽過修心法了,修持方法也聽過了,聽了很多,什麼全都聽過了。但,就僅止於此嗎?不是的,聽聞之後就要真正實修,要真正的付諸實行,這才是所謂的修持,而不是講法者講完了,聽法者也聽過了,就到此結束了,不是這樣的,我們要學習的不僅止是如此,而是要實修,要真正在心上去修,要依所聽聞的內涵真正地在生活中行持出來。有了佛法中心,就是要好好修行,在中心規矩的基礎上好好在法上修持,再將修持方法教導給學員、給社會大眾,但這首先得自己先好好學好好修,承擔責任的執事人員好好盡責,依循中心的規矩好好修,依循中心的規矩教導給他人。要好好在恆時珍視他人這個法上修心,恆時尊他人為上,珍愛他人,要自處謙下,各自好好學、好好修,當自己學好了,再教導給其他學員及社會大眾,這麼做,就有利益了。
 
(*當時翻譯再度請示仁波切這段開示的意思,仁波切說若能在中心將佛法弘揚給學員及社會大眾,是很好的,但首先得中心裡的成員自己好好依法實踐,好好實修“恆時珍愛他有情”,意思就是要請中心的成員,尤其執事人員要先好好真正的修持,真正的實踐。)
 
所以,仁波切一再地叮嚀,一再地勉勵我們中心的工作人員能夠先好好地調伏自己,「弘法」首先得從自己實修做起,一定要從內心中做起,光口頭上告訴別人怎麼做,自己完全不實踐,那怎麼行得通呢?要真正由自己內心中先實修先調伏自己做起,首先本身實際修持再教導別人才能產生效益。我們既然是中心的執事者,就一定要懂得敬愛他人,自己要謙下,如此才能真正調伏自己的煩惱。所謂的調伏煩惱,此處最主要的就是指貪瞋癡當中的瞋煩惱,而菩提心就能對治瞋煩惱,菩提心就是瞋煩惱的對治。如果沒有調伏瞋心的話,自然就會引生我慢和嫉妒。所以,如果能好好地修持菩提心,就能對治我慢和嫉妒。此處所講的菩提心,就是調伏我愛執,生起他愛執。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當中的喜無量,是指當他人得到安樂的時候,我應該感到很高興而不是嫉妒,同樣,當別人得到權勢地位的時候,我們也應該要高興歡喜,而不是去嫉妒。總之,就是視他人為尊貴,自處於較低下的位置,我們應該如此去做。同時,對待其他的任何一個有情,都應當如同母親對待獨子一般地愛護,應當如此行持。
 
今天求歸依,就是歸依佛法僧三寶,歸依當中所歸依的佛是歸依的導師,我們真正歸依的對像是法寶,僧寶是指歸依的助伴,也就是我們在修持過程中的助伴。我們如何能夠具足真正的歸依呢?首先,我們對於輪迴的種種痛苦,特別是三惡道的痛苦,一定要瞭解,並且生起畏懼的心,對於輪迴苦要產生畏懼,尤其對三惡道的苦更要產生畏懼,在生起畏懼之後,接著要去思維,誰有能力來救度我脫離這樣的困境呢,進而,要相信三寶具有這樣的能力,透過我們畏懼輪迴苦以及三惡道苦的心,以及對三寶的信心,具足了畏懼心以及信心這兩個歸依的因,才能有真正的歸依,就是說我們對於輪迴以及三惡道的痛苦一定要有所畏懼,並起一定要從內心中對三寶產生信賴。
 
我們由於被煩惱所控制,一直在六道輪迴中流轉,一直身處輪迴中,這一切都是煩惱所造成的。在這樣的一個輪迴裡,我們所面對的、所接觸的一切,都是痛苦的自性。也許從外在看來,我們認為是在享樂,可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痛苦的本質,只是我們沒能觀察透徹而已。對於這樣一個完全充滿痛苦本質的地方,我們怎樣才能遠離呢?三寶就具有使我們得以遠離諸苦的能力,然而,我們希求遠離,不能僅僅我們自己能遠離就感到滿足,我們不能那麼自私,我們一定要想想我們過去生的所有父母,事實上,佛陀親口說過所有的一切眾生,任何一個都曾經當過我們的父母,所以,當我們希望能夠遠離輪迴諸苦時,也應同時希望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夠遠離一切的輪迴諸苦。
 
歸依的利益非常不可思議,具有非常殊勝的利益。平時僅僅持誦佛菩薩的聖號便已具有無邊功德利益,若是於歸依之後稱念佛菩薩聖號,其功德利益將更為殊勝。眼前,我們依然身處輪迴中,歸依後,一定要希望自己以及其他有情眾生都能脫離輪迴及三惡道的苦。因此,歸依的功課就是得早晚各念誦歸依三遍,也就是說早上念誦三次,晚上念誦三次。在念誦的時候,不要光只是嘴上念念,而是要心中真正憶念三寶。日後最好能慢慢地把歸依念滿十萬遍,不是說要急於一時念完,而是慢慢地念滿十萬遍。如果你能夠做到的話,那我們在此世臨命終時,就能憶起佛菩薩,如果在臨終的時候能夠憶念起佛菩薩,利益是非常大的,至少不會下三惡道,這樣子的利益,其關鍵根本就在於我們的信心,如果對三寶有信心,很自然地就能得到三寶的加持。所以,我們一定要以希望自他一切有情都得以解脫輪迴的心,對三寶產生信心,這樣地修歸依。
 
我們已經成為佛陀的弟子,所以一定要學習佛陀的教法,也就是說要調伏自己的心。僧寶,也就是我們歸依的助伴,所以也應該按照僧伽對我們的教誨來調伏我們的內心。
 
愛執自我的心是非常狹隘和自私自利的,以此為動機,做什麼都不對,無論做什麼都會感到非常的猶疑,招惹很多麻煩,什麼都看不順眼,覺得什麽都不行,而且會製造很多紛爭,會使他人為難,為他人帶來許多困境,這就是我愛執的特質。我們一定要將我愛執視為過失,這一點非常的重要。
 
佛說執為有我的我執是魔心,與我愛執這兩種執著的心都是魔心,是讓自己在輪回中不如意的心,就因為具有這樣的特質,所以我們很容易諸事不順。如果凡事都以我愛執這樣一種狹隘心來行事的話,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於家人、鄰居及親友等近距離相處的人之間,乃至社會,甚至國家與國家之間引生種種紛爭,地區的紛爭,種族的紛爭,都是由這種極狹隘的心態所引起的。這種不良之心就是製造種種紛擾的根源,這樣的心就是煩惱。由貪瞋癡的癡無明而引生我執,這就是根本,是一個會讓自己痛苦,讓自己與他人間產生種種紛爭者,這就是煩惱。
 
因此,我執就是根本,就是讓自己及他人產生痛苦以及紛爭者。我愛執及我執都一樣,都是製造紛亂者及紛爭的根本,佛經中如此宣說,佛陀曾經親口如此宣說,而且事實也是如此。
 
這般導致自他都產生許多痛苦及紛爭者,它就住在我們這個身體當中,我們的色身如同房舍,而它就住在此色身中。甚至,我們反而成為他的僕人,從無始至於今日,它還不覺滿意,我們此生中身語意所受到的諸種痛苦,一切都是住在此身之中的那個心所使然,我們一定要去辨認出到底是誰在給我們製造痛苦,我們要去指認出,一切痛苦都是這個心在造作的。
 
所以,我們一定善加認識,我愛執就是一個最大的製造傷害者,我們是佛弟子,並且還是佛弟子當中的大乘佛弟子,因此對於菩提心一定要能有所認同。此時正是我們應當好好辨識出敵人到底是誰的時刻,我們一定要好好地認識這個製造各種痛苦以及紛爭者,辨識出一直在令造我們的痛苦者到底是誰,這是我們此刻最應該去做的事。當我們認識出原來就是這個我愛執在使我們痛苦之後,就要驅擯它,把它驅擯到遙遠的地方去。希望自己能夠安樂,就要驅擯我愛執,想令所有的一切如母有情得到安樂,也要驅擯我愛執,放逐這個我愛執。
 
我們修行的目的,最主要就是斷除煩惱,要把我們這個頭號的煩惱敵驅逐,將我愛執及我執這些煩惱驅逐,乃至根本的消滅它們。若想做到這樣,就要在修行上有所取捨,而所應斷除的就是苦諦和集諦,所應當要修持的是道諦,透過道諦的修持才能證得無上菩提果位。無論是我們自己想要得到安樂,或是希望將一切有情安置於無上圓滿菩提果位,我們都必須有所取捨,透過斷除苦諦跟集諦才能夠使自他遠離痛苦,才能夠斷除苦因。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所捨亦有所取,我們為了斷除苦諦和集諦,所以我們必須取,必須去修持道諦。斷除苦諦和集諦並不是從外在斷除,而是從我們內心中去斷除,這絕對是靠我們內心的修持才能辦到,而不是靠外在的三寶等種種所依相,或是說靠佛寺大殿等所能辦到的。
 
所以,我們無論是修持任何顯密教法,都不能缺乏歸依,菩提心及清淨見,我們必須依照次第去學習,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任何密法或任何儀軌,這三項都不可或缺。我們為何修持菩提心呢?就是為了斷除我愛執。為了斷除我愛執,則必須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瞋心引生我愛執,貪心也使我們遇敵則嗔,遇親則貪。因此,我們必須學習遠離親疏遠近而修平等捨。在平等捨的心態上才能觀修空性。事實上這一切也必須以菩提心做為根本來修,再則我們修密乘法等等,這都是一個關鍵處。
 
我們經常念誦願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及苦因,願一切有情遠離貪瞋癡而住平等捨等等,而遠離親疏遠近住平等捨等等這些就是我們當下的所緣。我愛執這個敵人讓自己和一切有情受到各種傷害,因此如今既然說是願一切有情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脫離苦及苦因等等,便也應當希望一切有情遠離親疏愛憎住平等捨。
 
當我們念誦這些內容時,所緣對象當然是一切有情,可是我們的著手處卻必須是從身旁與我們有關係的人們來做起,如果說在我們身旁關係親近的人身上都無法做到,那對於心中所念及的一切有情,便很容易落於僅僅只是口頭上的念誦,而無法真正實行。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就是要將我們在佛堂或者大殿裡面念誦的內容帶到實際生活中來練習。我們在佛堂裡祈求加持,祈求能夠斷除煩惱,盡除罪障,那麼在實際的生活中,所處的團體中,就要如同所念誦的內容般去實踐。不要只是在佛堂裡這樣念,祈求煩惱能消除,罪障能消除,可是到了佛堂外面,遇到了其他人,做法就變得完全相反,這樣完全與法不相應是沒有任何利益的。一般而言,修行有所謂的座上修及後得修,在座上修的時候,我們坐在佛堂裡的坐墊上,真正地在那邊修,可是當我們下座之後後,當來到社會中,來到生活中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座上修的內容帶到生活中來實踐和練習。有一個講法,後得修比真正的座上修更為重要。所以,我們要各自這樣練習,在團體中,與我們有關係的人之間,我們試著去練習,讓這樣的一個練習,能夠提升。
 
就我們的佛法中心而言,為何稱為佛法中心呢?當然是與佛法有關,是一個要讓我們在法上修持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真正呈現出一個佛法中心的意義與目的,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當然,我們在佛法中心裡所學習到的內容,一定要自己真正的去實修,同時把這樣的修持帶到自己所處的團體中,在人際關係中去實行,要讓這樣的一個修持能夠提昇。
 
譬如上師阿闍黎說法,光只是會說是一定沒有用的,身為師長者一定要自己有這樣的修持,才能如是說法,透過師長的說法,弟子聽聞之後也要修持,如此才有真正的利益。假如師長自己本身沒有這樣的修持,而只是口頭上講講說說的話,那是沒有力道的,沒有那樣的力道產生,也不會有什麼利益。師長本身必須有這樣的實修,然後再來作這樣的開示,之後弟子依照師長所說的內容去實修。所謂的修並非立即馬上就能修得很好,我們可以先從凈障集資當中最殊勝的七支願文做起,也就是頂禮支,供養支,懺悔支,隨喜支,請轉法輪支,請轉住世支以及迴向支,這樣來做。剛開始也可以法友們一起來做,如此慢慢地好好地做一些念誦及修持,到某一天,自己一定能夠獨立自主的在這上面修的很好。透過凈障集資,慢慢地我們一定能夠真正達到像佛菩薩那樣的功德證量,如果我們遵循此道而行,那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且這樣的認知必須是從內心深處去指認確定的,不是僅僅外表上裝一個樣子,是一定要真正地照這樣去實踐。剛剛提到普賢七支願文,不是念誦一次兩次就夠了,一定要多多的念誦,多多的瞭解,然後自己真正的學好做好,而不是在外表誑騙人。實際上,只要自己真正地好好學,然後在我們的社會人際中好好地去實踐,當這樣的一天到來時,別人看在眼裏,那別人一定會覺得,你確實是真正學到了,你確實學得有效果,你在別人的眼裡一定不同於往昔。
 
我們一再地練習,然後在自己的社會人際中好好實踐,如果這麼做,我們就會逐漸產生出一些經驗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起心動念中,當煩惱生起時,我們就會察覺:“我內心中已經生起煩惱了,這不行。”然後自己會設法去修正,去遮止,然後會向佛菩薩祈請。當再更進一步時,我們會慢慢地在煩惱還沒有生起的時候就辨認出它來。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會逐漸逐漸地更趨佳境。當然,這必須靠我們的念知來好好的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在座上修時,可以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面前虛空,以此為所緣,我們可以來修普賢七支願文,透過普賢七支願文的念誦及觀修,來凈除罪障、集聚資糧。我們也可以觀想將本師釋迦牟尼佛迎請到我們的頂門上,此刻我們可以去憶念我愛執的過患以及他愛執的功德,然後向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隨後觀想甘露降澍,透過這樣祈請我們當能夠生起菩提心,生起他愛執的心。或者,我們也可以換成觀想宗喀巴大師或是觀想悲心本尊觀世音菩薩都可以。觀想哪一尊依我們個人的意願,我們以自己比較相應的本尊來做觀想。在修持的期間中,絕不是只做一、二次即可,比如說我們今天開始修,那就得持續一段時間去修,在修的期間裡,不要到了外面整個心就散亂掉了,我們要用我們所謂的念知看好我們的種種起心動念。念知,其實那個念的意思是憶念,就是記住修行的內容,透過這個念來幫助我們修持。
 
仁波切說,在今天的法會因緣中,仁波切為大家作這樣的開示,也做了這樣的叮嚀,等下一次法會的時候,仁波切會問大家,你有沒有如是行,你是真的做了,還是聽了就把它丟掉了呢?
 
仁波切說,事實上一切佛菩薩都是靠這樣的實際修持,把修行實踐在自己真正的行為當中而成佛成菩薩的,所以,仁波切合掌向大家殷重祈請,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實修。

 

 

轉載請註明出處,所有文字、圖片、視頻等以果碩普利協會網站上最新版本爲準。

上一篇  大年初三祈願法會開示(談煙供及護法的供奉)
下一篇  怙主果碩仁波切於唐卡暨沙壇城展對工作人員的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