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以藏人的說法是「月亮節」,這個節日應該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淵源必定有其歷史典故,我並不清楚,也許你們可能比我更瞭解才是。
在西藏,並無所謂的中秋節,但秋季的月亮,在西藏文化中備受重視,在西藏詩詞中經常被提及和運用。因為秋天的月亮極為清朗、明亮。夏季多雨季節,天空中的雲、空氣中的灰塵等雜質,都隨著雨降落下來。因此(在秋季時)整個天空顯得非常乾淨、清明,月亮的光就顯得更明亮了。所以秋季的月亮跟其他季節相比,顯得更加清朗明亮。
在詩詞當中經常以秋季的月亮作為比喻,就像我們形容度母的容顏“如秋月”。由此可以瞭解秋月是如何的莊嚴。人的外貌莊嚴,主要是出自內心的慈悲,如果內心充滿慈心與悲心,那麼外貌所展現出來的一定是非常悅意、令人歡喜的。如果內心充滿嗔心、傲慢心,或是競爭角逐的心、嫉妒心等等,那麼縱使擁有外在的美貌,然而在別人的感受裏,並不會有莊嚴、悅意的感覺。因此,所謂真正的莊嚴美麗,應該是從內在的慈心、悲心、愛心所流露出來的。
就像在天下兒女的心目中,最為美麗莊嚴的是誰的父母呢?一定是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在孩子內心中,認為最美,最為在意的是自己的父母呢?並非父母長得太醜了,或是父母長得太美了,又或是父母太有錢了等等這些原因,不是這樣的。那完全是因為父母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以毫無保留的愛心、慈心、悲心把他撫育長大。因此,在每個孩子心目中,自己的父母永遠是最有價值的。並且,貧窮家庭的孩子,在他們心目中的父母,與家境富裕的孩子心目中的父母相較,說不定,貧窮家庭孩子心中的父母顯得更為重要、更有價值。
我們當然很希望自己是悅意的,令人歡喜的。然而,我們如果內心中充滿傲慢心、嫉妒心、嗔心、輕蔑別人的心,如此是無法讓人感到悅意及歡喜的。像父母對待孩子,就絕無此類心態,他們都是由衷的希望孩子好。當孩子的課業有一點點進步,或是其他方面有一點點成績的時候,父母都會很高興。那種高興是一種由衷地隨喜,不會夾雜嫉妒競爭的心態,父母對待孩子就是那種完全由衷地隨喜。因此很自然地,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悅意的。我們大家今天都想要成為讓人感到悅意、歡喜的人。因此我們就應設法具足這樣的條件——我們內心中不要有嗔心、嫉妒心、競爭心、歧視他人的心,而應具備慈心、悲心、善良的心、愛心。
我們知道月亮從初一到十五呈現逐漸盈滿的變化。從初一月牙還沒露出,然後露出一點兒月牙,一直到十五,逐漸越來越圓滿、明亮。在這過程中,由於地球的陰影遮蔽,使得月亮的明亮程度產生變化。今天我們過中秋節,應該期許自己的內心像十五的滿月,像中秋的月亮一般,越來越明亮而臻至圓滿。內心的煩惱,就像地球的陰影障蔽月亮般,障蔽著我們的心,我們應當讓自己內心的煩惱陰影越來越少。讓我們的心像初一至十五的月亮般,越來越顯明亮,直到最圓滿,尤其是如同秋月般圓滿。我們應當如此自我期許。
內心如果沒有煩惱,就能帶來安樂。人人都想追求安樂,對於佛教徒或者不認同佛教的人來說,都無不同。安樂之源是甚麼呢?尤其是修行者的我們,更能認同就是剛才提到的慈心、悲心、愛心、善良的心,而不應有嗔心、嫉妒心、較量的心、歧視他人的心。此外,應了解的是,我們今天所談的慈悲,是不帶有煩惱的慈悲。夾雜煩惱心的慈悲,隨時都有變化的可能。譬如夫妻是因為愛而在一起,然而由於這一類的愛大多是帶有煩惱的愛,極易在觸及某種因緣時,便立即產生變化。我們如果能淨化內心的煩惱,以不帶煩惱的心去對待社會,去對待所有的有情,這樣的心就是「大悲」。
大悲可以帶給自己與他人安樂。如果一個人的心中具有無煩惱的慈愛,那麼此人無論是貧窮也好,富裕也好,都會是十分安樂的。無論今生,抑或來世,必然都是安樂的。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心懷無私、無煩惱的愛對待其他有情,想當然爾,他的來世絕對是安樂圓滿的。
所以,我們要撫養培育、提升增長我們的菩提心,這是我們此生非常重要的責任。
轉載請註明出處,所有文字、圖片、視頻等以果碩普利協會網站上最新版本爲準。